中国汽车的快乐、悲哀、希望
|
 |
快乐:
•汽车产业迅速发展,成为世界第三大生产国和第四大消费国
•汽车开始走进千家万户
•带动了很多行业的发展
•高速公路网开始编织中国大地
悲哀:
•绝大多数公司是在为国外公司打工
•缺少自己的品牌
•即使建立所谓研究院,也没有做真正意义的产品开发
希望的曙光
•有些民营公司开始建立自己品牌
•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开发
•开始考虑自己的国际战略
快乐:中国普通人的汽车梦已经变成了现实
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三大汽车消费市场。根据国务院产业发展中心的预测,到2020年,中国汽车产量将达到二千万辆。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消费国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。
•中国的基础建设不断扩大,高速公路逐步形成网络。汽车市场日趋成熟。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不可抵挡。
•汽车正在走进千家万户
•全世界3%的豪华车在中国销售,排名世界第四
快乐:世界把眼光投向中国,中国是世界汽车发展的希望
快乐:世界汽车公司登陆中国给中国汽车发展注入了活力
从八十年代,国外汽车公司已经在中国汽车业投资了300亿美元。德国大众在八十年代率先与上海汽车公司合资,成了上海大众汽车公司。之后,世界几乎所有的知名汽车公司都登陆中国市场 , 如大众、丰田、通用、福特等.
例子:通用
•在发展的同时,很好地发展了本土化
•带来一定的技术,成立泛亚研究院
快乐:民营企业发展
中国的一些民营企业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,象奇瑞、福田、长城、金杯等等。一些企业生产便宜但档次低的汽车,来满足国内一部分消费层次。可是一些在走自我产品开发的道路,要扛起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大旗。
•丰田、现代走过的路,将是中国民族汽车公司走的路。
•例子:韩国现代1967年成立,1974年就出口到厄瓜多尔,上世纪80年代进军北美,刚进去时很成功。后来因为质量问题遇到很大的挫折,加拿大厂都关闭了,后来才逐渐又重新回到北美市场。
•目前两三年内主要做中东和东南亚市场,2007年和2008年将逐渐小批量进入欧美,计划2009年在欧美市场真正开始大范围销售
悲哀:
•20世纪80年代初,中国的汽车工业开始同跨国公司合资,中国的战略是用市场换技术。
•建立合资企业时,中国政府在政策上支持中方在合资企业中的发言权与建立自主品牌。
•可是,尽管中外双方的股权都是50%,但是在产品、技术、管理等方面,外方拥有绝对的发言权。
•跨国公司实际上已经从知识产权、品牌、产品技术来源、管理、配套、销售网络、售后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实际的控制权。
•2005年之后,中国汽车市场基本开放,关税税率降到25%以下,取消进口许可证配额。市场的进入壁垒非常少了,国外的产品很容易就进来了,所以“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”已经全面落空。
希望的曙光:中国汽车公司在思考、在行动建立自己的品牌
•上汽采用的举措是海外扩张,通过收购双龙,计划收购罗孚,试图一夜之间获得先进的汽车技术。
•一汽则是通过与丰田合作,借用丰田的车型平台,打造全新的红旗汽车。
•奇瑞则效仿本田,通过自主研发,积极开拓海外市场,希望在中东、美国等市场打出一分天地。
•长安是一方面与意大利设计公司合作,另一方面,积极发展混合动力之类的新技术。 |
[2005/7/27] |
|